人口资源
平安区辖2街道1镇5乡,即平安街道、小峡街道、三合镇、沙沟回族乡、古城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和巴藏沟回族乡。1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493个合作社,7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0230户126422人。城镇人口53520人,约占总人口的42.3%,乡村人口72902人,占总人口的57.7%。共有22个民族,其中汉族87983人,占总人口的70%;回族29633人,占总人口的23.4%;土族1788人,占总人口的1.4%;藏族6031人,占总人口的4.8%;其他民族987人,占总人口的0.4%。
气候资源
平安区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雨湿润,冬季相对寒冷。年平均日照2711小时,日均7.4小时。年总太阳辐射量140.3—152.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3℃,最热月平均气温18.7℃(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2℃(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4.9℃。极端最高气温37.6℃(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1.9℃(1995年1月24日),农作物生长天数165~220天,作物生长期0℃以上积温1417.7℃~2882.1℃,无霜期174天。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338.5毫米,年均蒸发量1845.9毫米,为降雨量的5.5倍。2021年,平安气温总体偏高,年平均气温为8.3℃,较常年偏高0.7℃;平安年降水量为275.3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2成,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平安年日照时数为2365.5h,与历年同期值相比偏少349.7h;年内出现沙尘、暴雨洪涝、冰雹等多种灾害。
水利资源
平安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湟水河境内长约31.2公里,径流量14070万立方米,日均过水量为384万方/日,年可利用水量高达4600万立方米,主要通过平安渠和小峡渠两个引水工程引入利用,为平安区的重要生态元素,为工业用水提供了低成本水源;祁家川沟、白沈沟、巴藏沟、西沟四条沟岔的年均径流量8941万立方米;县域内6座小型水库,有效库容870万立方米,对发展我区农田水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供水主要有:来自西宁市的水源:接入管道直径600mm,沿109国道线贯穿全境,供水接口随处可接,设计日供水量3万吨/日。白沈沟自备水源:设计日供水量为8000吨/日。六台水库水源:目前已达到设计库容302万立方米,架设20公里输水管网可与自备水源相连,补充和增加城市自备水源供水能力。文祖口水源:项目在实施,距县城20公里,设计库容350万方。
旅游资源
夏宗寺位于三合镇瓦窑台村,始建于元朝,具有1600多年历史,距县城25公里,与青海省兴海县的赛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乐都县的羊宗寺同称为“安多四寺”。元代末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此落发皈依,该寺是历代高僧静修的圣地,历史上有多位僧人在此修行。夏宗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经堂寺、噶玛寺、汝贝多杰堂、八挂楼、笨康等,最兴盛时期建筑房屋有400多间,僧人40多人。夏宗森林公园是平安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总面积3558公顷,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3A自然风景区,每年农历六月举办“六月六”花儿会,是一处极为迷人的旅游胜地。洪水泉清真寺位于洪水泉乡洪水泉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学经堂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该寺构筑精巧,高大宽敞,雄伟壮观,奇特的设计为青海省独有,其艺术价值在西北闻名。上拱北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下拱北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2020年,平安驿4A级景区创建成功,石碑花海等乡村旅游项目实现提档升级,“相约平安·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圆满举办,实现旅游收入4.88亿元。2021年,实施旅游要素建设项目5项,其中庄科村和石碑花海游客服务中心改造项目完成建设。开展区级星级农家院评定,评定27家区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6次培训全区涉旅行业,特别是星级酒店、景区景点、星级农家乐。旅游收入5.87亿元。
富硒资源
2010年,初次探明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公里(75万亩),硒含量一般在0.23-3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并且具有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富硒区的农作物,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倍。从发现富硒资源,到规划富硒产业、发展富硒产业,平安区正在走出一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打造“高原硒都”,成为平安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宏伟目标。2015年《平安区富硒产业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富硒农畜产品检测研发中心和水肥一体玻璃温室建成投入运行。绿雏、金阳等4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富硒黄瓜、大蒜等7个蔬菜品种分别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取得新突破。“五大富硒产业链”初具雏形,马铃薯、大蒜、油菜、富硒果蔬种植面积达8.8万亩;规模养殖场53家。绿雏蛋鸡、环宇蒜酱、芳谱菜籽油、金阳生猪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安驿”、“圣粞”两个富硒产品跻身省级著名商标序列。在第三届中国生态产业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美誉,并被评为中国富硒产业联盟副理事单位。“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依托扶贫832平台把高原硒都优质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实现电商销售额近3000万元。2021年,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为引领、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品牌打造宣传为载体、富硒产品推介销售为依托,示范带动乡村富硒产业聚集,形成“园区+体验店+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经济主体共建新格局。引进青海高原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赤松茸种植项目,投资300万元,在三合镇寺台村种植赤松茸6.66公顷(拱棚105栋),产品远销上海、江浙等发达城市,销售额达280余万元;引进富硒小米种植项目,完成投资40万元,在三合镇祁新庄村种植6.66公顷富硒小米,开展平安区富硒小米试验田建设及产品开发示范工作,销售额达300余万元。2021年8月1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由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政府申报的“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天然富硒地块”和“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天然富硒地块”两宗地块“榜上有名”,颁发两块具有全国统一编号的天然富硒土地标识授权使用证书,认定平安区天然富硒土地面积6952.9公顷。其中划定“三合镇天然富硒土地”4046.2公顷,划定级别为绿色富硒土地,主要分布在张其寨、骆驼堡、西村、东村、祁新庄和三合6个村庄。划定“洪水泉乡天然富硒土地”2906.07公顷,划定级别为绿色富硒土地,主要分布在硝水泉、沟滩、洪水泉、黄鼠湾、韭菜沟、井尔沟、北岭和永固等村庄。划定富硒区域土壤呈碱性,土壤硒含量大于0.3毫克每千克,土壤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风险管控值,土壤肥力在1~2级水平。
主要物产
平安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18种矿种。磷矿+铁磷矿石1.65亿吨,元石山镍铁储量近10万吨,钴5000吨,氧化铬18万吨;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130.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有林地2427.33公顷,疏林地129.58公顷,灌木林地35108公顷,未成林地4460公顷,苗圃地 61.4公顷,无立木林地32.62公顷,宜林地1491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01.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2%,林木绿化率56.93%。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6%。